说起历史上的移民有好多,比如湖广填四川、走西口、闯关东、客家人、大槐树移民等等。
在冯小刚的电影<<1942>>中,为了躲避天灾人祸人们纷纷扶老携幼逃离自己生长的地方,那年的所谓河南人逃荒,就有很多人走到长治地界停留下来,这就是一次移民或者迁徙。记得在长治的电影院,我看到一家老老小小约七八口人一起来看这个电影,说明长治人对上一代移民的记忆和情结是有的,并且很浓。
据说长治外地移民占长治人口的三分之一,听我的朋友、长治诗人周晋凯说,他家祖籍就是山东,他父亲九岁那年和他的爷爷逃荒过来,这是老辈人经常念念不忘的故事,在他们家,也是一代代传承着这种记忆。这种情结在长治还是很浓的,上党区有一个村叫林移村,据说每年乡民都要重走一遍回乡路,他们原来的家乡就是河南林州。
长治地区开始大量移民有记载的基本都在清代及以后,大部分是河南、山东——有三个县移民比较集中,屯留、平顺、襄垣 ,地名如林移、留村 。长治地区灾害少,大的旱、 涝、 蝗在历史上也比较少见, 基本上是十年九收,自古以来是灾民逃荒的首选。
在解放后工业化和大三线建设时期, 北京、天津、南方的苏州等地也有因工作原因移民长治的;在特殊时期,响应国家政策, 也造成了由大城市往作为革命老区长治移民的现象 。在长治的军工企业淮海、清华、惠丰和太锯 、粮机等厂矿,就有很多外地定居到长治的人们。 在长治的八一广场附近,俗称省建的地方和粮机厂附近,就是天津、北京人聚集的区域。
有一次在北京坐地铁,看见有个站叫潞城,感觉挺奇怪,就翻阅了一下资料,原来上党移民,其实不仅仅是移入,还有移出,简单追溯上党大规模移民的历史,早在秦始皇时代,就有如屯留人移到甘肃修长城的历史故事;到东晋后期八王之乱后也有移民现象,在安徽历史上就曾有上党县、上党郡,还有云南省也有叫晋城、下党等地名的;在明朝早期,朱元璋也曾两次下令从上党移民,在北京就有潞城营等地名。 当然在明朝更著名的移民,就是朱棣打败朱允文四年后更大规模的大槐树移民,据说“解手”等故事就源于此,后来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大槐树寻根问祖,“问我家乡在何处,山西洪洞大槐树”,那悠长的乡愁里,凝结了历史的无奈的尘烟,人是多么渺小。
在长治这么多的移入居民中,也出过很多名人,别惹丁文法、 魏拯民 、李顺达、 桑林虎、 桑明则等,甚至我周围也有很多,如诗人吴涛、魏广瑞 、周晋凯,他们都是长治诗坛的中坚。
除了历史上的移民,当下的长治移民状态,其实也悄悄发生着变化,多以商业为主导了。 比如徽商的力量, 在长治还是非常有影响的;还有河北商会、江浙、福建茶商、河南建筑商和工人等等,他们纷纷在长治定居,是新的移民群体。
移民的反向流动,一是外地人进来,二是咱们本地人走出去。现代移民其实是一种进步的力量,比如深圳这个现代化的城市,就是移民建起来的;现在的老北京、上海 、东北、 海南岛等也都是打两个外来移民建设起来的。
一个社会的人才引进机制是开放、 包容,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,不管走出去的民工潮、上学、当兵,由农村走向城市,还是城市到乡村甚至偏远地区投资建厂等,都会带来人口的流动,行成移民。
我猜测,未来移民会越来越多,而且会常态化。人的视野、 格局、 融合性会更高,人类的爱让人口的流动不再惆怅,而是欣然吧!